丁酸梭菌对鱼类肠黏膜结构及生长性能的影响
- 分类:技术文章
- 作者:金百合生物技术部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2-03-04 14:48
- 访问量:
丁酸梭菌对鱼类肠黏膜结构及生长性能的影响
- 分类:技术文章
- 作者:金百合生物技术部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2-03-04 14:48
- 访问量:
当今水产养殖现状脱离不了的三大要素,高密度、高投喂量、高蛋白日粮。为在有限的资源下博取更高的利益,最为方便、安全的介入点就在于提高饲料利用率。养殖水生动物与提高饲料利用率关系最为密切的器官就是肠道,肠道结构和功能的表现直接影响水生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吸收。促进肠道结构的完整性及发育对提升水产养殖生产性能具有极高的经济意义。
微生态制剂对鱼类等水生动物生长性能影响的研究一直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
鱼类的肠道结构与陆生动物肠道结构类似,是机体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但区别于陆生动物,鱼类肠道没有肠腺的存在。国外学者Geyra等在研究中发现,鱼类肠绒毛的底端部分细胞增殖并不断上移,可替代刷状缘死亡或衰老的细胞,这种功能与哺乳动物的肠腺功能十分接近。David通过分析罗非鱼肠道结构,发现鱼类肠道为了增加表面积同样是环状突起机构,肠道绒毛高密度存在,长而窄,末端宽并具分支。我国学者研究发现肉食性鱼类肠道绒毛末端分支更多,或因受食性影响,以弥补肠道较短的缺陷。
我国学者通过喂食鮸鱼丁酸梭菌,发现喂食丁酸梭菌的实验组鱼类肠道绒毛及微绒毛高度均有所提升,且提升效果显著。
通过电镜切片观察,投喂丁酸梭菌的鱼类肠绒毛明显增长且紧密,并在绒毛末端出现横向分支;而肠上皮细胞微绒毛同样显著增长但密度不变。
故综合分析,投喂丁酸梭菌可以提高鱼类肠绒毛及肠上皮细胞微绒毛高度,一定程度上增加鱼类肠道表面积,提高肠道结构完整性,提升鱼类对饲料的消化吸收率。
此外,我国学者同样对丁酸梭菌影响生长性能的功效作出了数据化处理。
表格中,CB1-CB4为丁酸梭菌含量渐增的实验组,TWG为总增重,DWG为日增重,FCR为饵料系数。从表中看出,随着丁酸梭菌含量的上升,日增重逐渐提升,总增重也在提升,饵料系数明显降低。
此项数据更直观地证明了丁酸梭菌可显著提升鱼类的生长率和饲料利用率。另一些研究也表明丁酸梭菌在肠道内代谢可产生天冬氨酸、谷氨酸、蛋白酶、维生素B族等产物,均有益于鱼体生长。
综上所述,丁酸梭菌对鱼类肠黏膜结构及生长性能均有正向影响,可显著提高饲料利用率及生长性能,在实际生产中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
注:文中实验数据,图表来源于文章《丁酸梭菌对鮸鱼肠粘膜结构及肠内短链脂肪酸的影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丁酸梭菌——河南金百合生物更专业!
版权所有:河南金百合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豫ICP备15035929号 营业执照 本网站支持IPV6